- 第1集
- 第2集
- 第3集
- 第4集
- 第5集
- 第6集
- 第7集
- 第8集
- 第9集
- 第10集
- 第11集
- 第12集
- 第13集
- 第14集
- 第15集
- 第16集
- 第17集
- 第18集
- 第19集
- 第20集
- 第21集
- 第22集
- 第23集
- 第24集
- 第25集
- 第26集
- 第27集
- 第28集
- 第29集
- 第30集
- 第31集
- 第32集
- 第33集
- 第34集
- 第35集
- 第36集
- 第37集
- 第38集
- 第39集
- 第40集
- 第41集
- 第42集
- 第43集
- 第44集
- 第45集
- 第46集
- 第47集
- 第48集
- 第49集
- 第50集
- 第51集
- 第52集
- 第53集
- 第54集
- 第55集
- 第56集
- 第57集
- 第58集
- 第59集
- 第60集
- 第61集
- 第62集
- 第63集
- 第64集
- 第65集
- 第66集
- 第67集
- 第68集
- 第69集
- 第70集
- 第71集
- 第72集
- 第73集
- 第74集
- 第75集
- 第76集
- 第77集
- 第78集
- 第79集
- 第80集
- 第81集
- 第82集
高清電視劇在線觀看第76集劇情介紹
宦官王繼恩也因開國有功,趙母特準留在汴京皇宮內(nèi)服侍趙匡胤。內(nèi)殿之中,趙匡胤在與幾個開國功臣商量治國之事。趙普主動提出由魏仁浦擔任宰相,并擬了份官員任職名單。名單里各功臣均有晉升,唯有他自己官位極低。趙匡胤做了修改后,趙普又列出一份罷免名單,名單里是二十余名以劉溫叟和雷德鑲為首不愿歸順的前朝官員。沈義倫提出劉溫叟為至孝之人,他應當貶而不能免。看到兩人有不同意見,趙匡胤親自將罷免名單撕碎擲于地上。此外沈義倫認為陶谷雖有擬授禪詔之功,但其追求功名,應當抑制。趙普則并不認同。兩人之間開始產(chǎn)生間隙。眾大臣上朝后,王繼恩宣讀圣旨,各大臣均維持原位,魏仁浦、符彥卿等人有晉升,尤其是刺頭劉溫叟也加封翰林學士。此外趙匡胤還下詔開國庫犒賞將士,開糧倉賑濟災民,派使臣與外國結好,并封母親為太后(即杜太后)。下朝后,翰林院內(nèi),雷德鑲沒想到自己不僅保住了性命,還保住了官職。作為翰林院主管的陶谷因自己未得加封心里怨恨,與雷德鑲爭吵起來。兩人不歡而散。離開翰林院后,雷德鑲來到劉府探望劉溫叟,稱新主趙匡胤讓他繼續(xù)做御史中丞管理御史臺,還加封翰林學士。劉溫叟不敢相信,直到盧多遜來宣旨,他才相信這是真的。但劉溫叟認為這是
符蓉一直不肯放棄做圣人的念頭,在王爺府一再糾纏著父親,要他向太后進言日后傳位給光義而不是皇長子德昭。符彥卿稱此事干涉皇室,會讓趙匡胤疑心,禍及九族。符蓉含淚跪地不起,求父親答允。符昭壽因趙匡胤收回兵權一事仍耿耿于懷,也在一旁勸說父親,只有幫符蓉坐上圣人之位,才能保符家永享富貴平安。見父親有些心動,符蓉忙找追隨趙光義的盧多遜幫忙查找兄終弟及的典籍,為符彥卿做依據(jù)。滋德殿內(nèi),杜太后躺在床榻上閉目養(yǎng)神,月虹和京娘在一旁通宵服侍。符蓉進宮稱輪流看護,讓二人回宮休息。杜太后認為有理,二人只能領懿旨回宮。符蓉等二人離開,稱符國公聽聞太后有恙,想見太后一面。杜太后應允。不想符彥卿入宮時正遇見趙匡胤,二人一共到了滋德殿。符蓉見狀出殿找王繼恩,讓他想辦法讓皇帝暫時離開。過了一會,王繼恩進殿稟報有賑濟災民的奏本。太后不想耽誤國事,就讓趙匡胤去處理正事。一見皇帝離開,符彥卿忙跪地進言,以周世宗柴榮傳位幼子以至江山不保,后漢皇帝劉承祐年幼即位聽信讒言妄殺忠臣等歷史上的幾個典故,稱大宋江山穩(wěn)定應依賴長兄。杜太后并無主見,又一次被說動。趙匡胤為母親特意派人請來當年醫(yī)治舒雅的樊神醫(yī)。樊神醫(yī)把脈之后知已無藥可治,嘴上
早朝上,趙匡胤要議定如何處置呂余慶。趙普、陶谷稱呂余慶指使妻子女婿貪沒蜀國財物,有牛德水和紀守綱口供為證,應當處斬。趙光義、盧多遜、雷德鑲則認為刑部動用酷刑,口供不能為憑,呂余慶罪不至死。御史中丞劉溫叟認為當處死,但也承認確在牛德水身上看到酷刑所留下的傷口。雙方針鋒相對,互不相讓,在朝堂之上爭執(zhí)起來。此時楚昭輔出班認為牛德水、紀守綱和霍氏均查有實據(jù),應處死;呂余慶只可證明其有不查之罪,應發(fā)配。這給了趙匡胤一個臺階,立即準奏,牛紀二人處斬;對呂余慶法外開恩,讓其帶著霍氏到普濟寺閉門思過。回到政事堂,趙普大罵楚昭輔壞了自己大事,原本一石三鳥除呂余慶驅(qū)沈義倫壓趙光義,現(xiàn)在泡了湯。楚昭輔假裝無意為之,只稱與呂余慶同朝為官多年,不忍心他受此一難,并且呂余慶現(xiàn)在生不如死,也算是個廢人。趙普也不想再做追究,讓楚昭輔離開。雖然此計失敗,但趙普仍掌握了政軍財三權,可謂大權獨攬,只是擔心皇帝是否會再次啟用呂余慶,不知皇帝如此心慈手軟到底是何目的。符蓉又到福寧宮中探望徐蕊,想拉攏關系。旁敲側擊從宮女柳瑤口中得知,自徐蕊入住后,皇帝再未來過福寧宮。符蓉便在徐蕊面前大贊皇帝不好女色,對前圣人用情專一,還暗示徐蕊
見劉承祐殘酷不仁,趙匡胤動員軍隊向郭威效忠,大家群情激憤,反應熱烈。營帳內(nèi),眾將領力勸郭威稱帝。柴榮見郭威沉默不語就使了個眼色,趙匡胤心領神會取出一件黃袍披在郭威身上。眾將領和帳外大軍跪地山呼萬歲。郭威遂率軍攻入開封。后漢皇帝劉承祐見無力回天,在宮中自刎。公元951年,郭威登基,國號大周。趙匡胤雖有開國之功,但他并未貪圖享受,而是去澶州追隨柴榮。柴榮也一直在等著趙匡胤的到來。兩人有共同的抱負和血性,柴榮相信趙匡胤必能成為自己的能臣良將,協(xié)助自己一統(tǒng)天下。三年后郭威病故,傳位于養(yǎng)子柴榮。曾追隨柴榮的韓通連升三級,官運亨通,正自在家中聽著小曲。其子韓珪說起趙匡胤也連升三級,韓通氣就不打一處來。韓通此人心胸狹隘,因當年一件小事而對趙匡胤耿耿于懷。韓珪卻是個心懷大周的人。此時恰逢后漢殘余與遼國聯(lián)手來犯大周,韓珪讓父親舉薦趙匡胤為先鋒。韓通大喜,以為是借刀殺人之計,而韓珪卻是想看看趙匡胤是否真有才能。大殿之上,大臣正在和皇帝柴榮商議如何應敵。殿前侍衛(wèi)趙匡胤上前力諫皇帝御駕親征,眾大臣反對,但久經(jīng)沙場的柴榮卻是意氣風發(fā)。韓通趁機推薦趙匡胤為先鋒,柴榮不知有詐同意趙匡胤隨駕出征。韓通自以為得逞,心中
蕭平章覺得惠王之死的真相雖然在相關利益各方的眼中并不重要,然而卻并非人人都會不在意,北燕之內(nèi)總有對惠王忠心耿耿之人希望探求事實真相,而拓拔宇當是其中之一。于是他便將蕭平旌從天牢中帶出,一起來找拓拔宇。此時的拓拔宇正跪坐惠王遺體之前為其守靈。他見到蕭平旌分外眼紅,當即和其纏斗起來。蕭平章非但不阻止,還給兩人遞上長劍,蕭平旌立刻施展起當時重華郡主所用的故意切割他手中長劍的招數(shù),兩人之間的交鋒如同重華與蕭平旌之間戰(zhàn)斗的重現(xiàn),拓拔宇手中之劍也同樣被蕭平旌所斷,飛了出去。身為瑯琊榜第五的高手,怎會分辨不出來事實真相。拓拔宇確認蕭平旌可以證明重華蓄意謀殺,而且還會寫在大梁的國書之上,便鄭重立誓他瀚海拓拔氏,必不會讓惠王平白遇害。朝堂之上,長林王向皇帝和群臣宣布,惠王之死并非意外而是重華郡主蓄意刺殺,讓眾人都大為驚駭,詢問他可有證據(jù)。長林王卻只稱他相信自己兒子的判斷。荀白水借此發(fā)揮,說道北燕內(nèi)亂不會過分追究,而大梁朝廷也做了補償,此事已然可以妥善結局,長林王不該再深究下去,把此事鬧得不可收拾。長林王稟告皇帝,北燕的朝堂分作兩派,惠王之死本應令其朝堂掀起翻天巨浪,然而若大梁退讓,雖短期內(nèi)可以平緩事態(tài),